top of page
搜尋
zcpsy2020

生命最初、最重要的一段連結---「依附關係」

作者:日希心理成長中心 楊晞所長/臨床心理師


  身為臨床心理師同時也是媽媽,從心理學研究、兒童臨床心理實務工作到自身育兒過程的覺察中體認,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深深地影響著親子互動及社會情緒發展。從出生的那一刻,觀察自己孩子的氣質、喜歡的感覺,用聲音或肢體互動回應他每一次有意或無意地注視與發出聲音,嘗試和他對話。對於哭泣,能儘可能地找出原因,即使是沒來由的哭泣,也能儘量給予擁抱、輕拍及任何他喜歡的安撫方式,安全的依附關係每天一點點的累績。隨著孩子年紀增長,發現遊戲時,孩子總能自己嘗試不同的玩法,偶爾跑來大人身邊分享一下成果或發現,而不需要一直黏著大人,因為有媽媽做為安全堡壘,可以積極地探索著他的小小世界。


  「依附關係」是指幼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情感連結,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但有些家庭父母是缺席的或疏於照顧的,依附關係的對象就可能是其他人,如祖父母。

依附關係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親子互動過程中逐漸建立。以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來說,會與照顧者建立「同步互動」,寶寶注視著媽媽,媽媽發現寶寶看著自己,開心地對寶寶微笑,此時寶寶也立即回應一個開心的笑容,並且期待媽媽還能多些不同的反應,比如:溫柔的聲音說「你很開心嗎?」。有時候是寶寶有不舒服的感受,表現出負面情緒,如:異常地哭鬧,此時照顧者若能觀察並了解孩子的需求,嘗試安撫並滿足需求,彼此間的依附關係則又更為緊密。


  依附關係受到孩子天生氣質與後天照顧品質交互作用所影響,重點在於照顧者是否能隨孩子的氣質去做適當的照顧調整。有些孩子天生氣質屬「磨娘精型」,生活規律性低、情緒起伏大,若有個敏感於孩子情緒行為變化的媽媽,能即時且適當地回應其發出來的信號,也能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但若媽媽態度不一致,忽冷忽熱、時而關心時而忽略於孩子的感受,則可能建立不安全的依附。


  通常我們將幼兒時期的依附關係分為四類:安全型依附、抗拒型依附、逃避型依附及紊亂型依附,後三者均為不安全依附的類型,安全型依附的幼兒,當媽媽在身邊時能自在地探索環境,但媽媽離開時會感到有些不安,但當媽媽回來時,會開心地迎向媽媽。不安全依附的幼兒,則表現相對不同或是不一致。依附類型之間並非絕對地完全獨立,而是一種「傾向」,看你的依附風格較偏向哪一型。


  專家學者認為幼兒和主要照顧者互動時,會自然地發展出「內在運作模式」,也就是形成對自己與他人的認知,並以此為依據,發展出社會互動風格及自我感。安全依附型的孩子,因為照顧者總能敏感到他的需求並給予回應,因而建立對照顧者的信任與安全感,也產生正向的自我認知,如:我是被愛的。而安全依附的孩子,往後也較能展現自信、在社會情緒的表現上也更為正向及穩定,且影響日後與他人建立親密情感。


  雖然出生後的依附關係影響深遠,但也不是永遠無法改變,依附關係是個動態的過程,可能隨著生命中與其他重要他人的互動關係,而產生變化。如:嬰幼兒時期受到嚴重忽略的孩子,在到了寄養家庭中,寄養父母投入大量的關注,敏感於孩子的情緒及想法,給予同理、傾聽與陪伴,也能逐漸淡化不安全依附的影響。



要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照顧者可以這樣做:


一、觀察並敏感於孩子的表現,適當地回應孩子發出的訊息。如:注意到孩子躺著時手腳動得特別厲害,似乎不想躺著玩。此時,可以輕聲地說,「你不想自己躺躺嗎?想要媽媽抱著玩嗎?」,並將他抱起來,並感覺是否情緒有所不同。


二、表達出對孩子的關注。如:描述出你看到孩子正在做的事,像是「你在看熊熊喔」,並試著加入他的探索中。


三、正向的態度及情感表現。互動時多用溫柔的語氣及音調來說話。


四、增加共感時刻,與孩子一同互動、感受愉悅。比如:多數的孩子都喜歡洗澡,在幫孩子洗澡時,洗到哪就跟孩子說到哪,「媽媽幫你洗頭髮喔,好舒服喔….」。


五、協助穩定情緒。當孩子顯得煩躁、哭泣時,照顧者自身應保持冷靜,用孩子喜歡的安撫方式,協助穩定情緒,如:輕拍、輕撫背部等,每個孩子喜歡的方式不同,需要照顧者日常的發現與多方嘗試。


  給予孩子豐富的物資,不如投入更多關注、互動及情感支持,孩子能更自在地自我探索、學習,在人際間展現自信與好人緣。



#親職教育 #親子關係 #正向教養 #依附關係

#孩童氣質 #社會情緒 #人際互動

#安全依附 #不安全依附

16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