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日希心理成長中心 楊晞所長/臨床心理師
早期療育的服務項目中,常常會聽到「心理治療」這個名詞,表示大眾開始正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對於家長來說,「心理」聽起來有些抽象,想像起來似乎還有些神秘色彩,到底在早期療育中,心理治療是如何協助發展遲緩的孩童呢?
一般來說,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綜合報告書」中的「認知」及「社會情緒」領域達臨界/發展遲緩程度時,就建議需要心理治療的介入;即使孩童沒有遲緩現象,但仍有情緒行為困擾,也可以尋求心理治療的協助。早期療育「心理治療」,是以整個家庭為核心,在治療關係中運用心理學理論及技術,介入孩童本人、家庭乃至於學校。實務上,心理治療著重於收集孩童各方面的資料,分析每個行為形成、維持、改變的原因,包含個人與環境之間如何地交互作用、相互影響,介入處理「孩童」認知遲緩、情緒困擾、人際互動問題、干擾適應之問
題行為等。
針對孩童本身的介入方式,常見有認知訓練、行為治療及遊戲治療。分別說明之:
「認知訓練」是經由完整評估孩童的認知能力,個別化擬定訓練目標,透過多元媒材、活動與遊戲,在過程中訓練孩童的注意力、記憶力、理解與思考力、問題解決能力等,並配合行為增強的原則,累積並固化能力。
「行為治療」有系統地收集行為出現的時間、地點、頻率及強度,分析行為出現的原因、動機,擬定行為改變計劃並執行與追蹤評估,以降低問題行為、增加適應行為,同時也需要家長密切地於家中配合執行計畫。
「遊戲治療」是以遊戲為主要溝通媒介的治療方式,心理師有技巧地引導、回應孩童遊戲中的反應,達到宣洩情緒、調節情緒經驗及自我改變。因此常有家長會提出疑問「怎麼心理師好像只是一直和孩童玩遊戲?」,其實「遊戲」不只是媒介也是語言,在遊戲過程中心理師灌注了心理學的技巧來引發孩童溝通,透過回應、真實的體驗而增加內在資源。
家庭部分則是藉由晤談強化家長的親職功能、引導正確的教養技巧,並給予支持力量,家庭成員和心理師成為彼此最有力的療育夥伴。對於已入學的孩童,也能提供學校老師提升校園適應及促進學習的建議與指導。以上就是心理師日常的工作樣態,事實上工作內容是很科學、很關注生活,且有一定的專業工作方法來操作,這樣說來,好像沒什麼神秘感了呢!
給家長的療育建議
依治療形式可分為「個別心理治療」及「團體心理治療」。如果孩童個人有明顯內在能力的遲緩及情緒行為問題,則一對一的個別心理治療能提供更為聚焦的介入處遇。個別心理治療目標為藉由擬定個別化的治療目標,運用心理學方法,逐步地提升孩童特定遲緩能力,具體針對問題行為進行修正,引導更適應的行為與表現。
「團體心理治療」則目標為提升孩童「社會互動」所需的基本能力。運用團體多位成員的組合結構,提供促進孩童觀察、模仿、等待、人際技巧、問題解決等能力的機會,並藉由心理學方法強化良好行為,讓行為穩定。許多時候孩童的問題只出現在同儕互動中,團體治療創造一個自然的社交情境,讓孩童可以藉由實際經驗,學習合宜的行為,修正不適切的行為。
心理層面的進步與改變是逐漸累積經驗、慢慢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心理治療的療育時間有時也較為漫長,更不如一般其他療育項目的能力進展容易被具體化評估,家長必須很有耐心地陪伴並感受孩子的改變。
居家療育配合方式
在早期療育心理治療部分,家長是孩子療育團隊中最重要的夥伴,家長的言行是孩子的模範,家長對孩童的教養風格、溝通方式及互動模式都影響著孩童的情緒行為及心理狀態,如:自尊、自信與自我價值感。正向且親密的親子關係,能賦予孩童成長最重要的養分,讓孩童感受到被愛、被支持、被肯定,也更有改變的動機。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合作、教養態度一致、合理規範以及相同獎懲標準,都是促進孩子改變的有利條件。
心理師與家長的討論、治療回饋也相形重要,家長需不斷覺察及反思自己的言行,是正確地引導孩子?還是讓孩子的問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舉例來說,孩子有明顯情緒控管的問題,當孩童受挫、不如己意情緒崩潰時,家長是看了更生氣而嚴厲斥責或威脅孩童呢?還是能示範理性的態度,溫和同理孩子的感受並陪伴度過情緒風暴呢?
陪伴孩子成長及接受療育的過程是辛苦的,家長也在這過程中學習成長與調整自己,也需要時時看照自己的身心狀態。適度的情緒抒發,與人聊聊或是與心理師討論自己的感受與困境,照顧自己和照顧孩子同樣重要,為自己心理加滿油再出發!
常見問與答
Q: 為什麼早期療育項目中,心理治療的費用與其他療育項目還要高?
心理師的養成不易,均須碩士學位才能考取國家證照。心理師的專業特色並非運用現成的教具、玩具或教材進行治療,而是在臨床經驗所累積的敏感度及觀察力基礎下,靈活運用專業心理學知識與技術於治療中。心理學範圍廣,治療取向也多元,心理治療取向是否有成效,需有實證研究的證據支持。執業心理師須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且須持續接受督導,因此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成本在精進專業能力,因此收費也反應出相對的價值。
Q:如何才知道心理治療有效?如何判斷何時可以停止治療?
當孩童的改變,逐漸往療育目標邁進時,就是有效的治療。而現階段治療目標達成時,可結束療程,或是再擬定更進一步的治療目標並持續介入。心理治療是為了提升孩童能力、增加生活適應、漸少干擾行為。綜合心理師評估與家長觀察資料,孩童能力發展已追上同齡孩童,或是目前的生活適應與干擾行為不再讓孩童個人及周遭的人感到強烈困擾時,即可考慮結束療程。
感謝《臺中市兒童發展啟蒙資源中心》的邀稿,讓我們跟著楊晞臨床心理師的文章~認識了「早期療育心理治療」的內容與效益!
想閱讀更多兒童發展專題文章,可至
《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兒童發展資源網》https://cdrc.taichung.gov.tw/
點擊『衛教資源』→『專題文章』
審稿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孫世恒副教授
#早期療育 #心理治療 #心理課程 #個別課程 #團體課程
#認知治療 #行為治療 #遊戲治療 #親職教育
#社會情緒 #社交困擾 #情緒障礙
#兒童心理師 #日希心理成長中心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