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 zcpsy2020

讓孩子樂在人群 擁有好關係

作者:日希心理成長中心 楊晞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們常說「人是群體的動物」,必須於團體中生活,與他人建立關係。在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階層論」中指出,人類的需求由下而上分別是:生理、安全感、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而這些需求的滿足無一不透過人際互動來滿足與實現。由此可知,人際互動對我們而言,是生活最重要的課題。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第一個接觸的社會,而親子關係是第一段也是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因此,想要為孩子從小建立與培養好的人際互動技巧,首先必須先從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談起,尤其如果孩子有發展遲緩的現象,更需要父母在家中營造情境實際體驗與練習。在家庭教育中,以父母本身為互動對象,可以示範及引導的人際互動基本能力重點,有下列幾項:


一、 禮貌:將「請」、「謝謝」及「對不起」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中,以身示範。

如:當孩子幫忙拿東西給大人時,大人能開心地說聲「謝謝你幫我拿東西」。

當大人不小心做錯事或是誤會孩子,如:不小心踩到孩子的腳,也應及時地對孩子說聲「對不起,媽媽踩到你了」,同時也清楚地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事而表示感謝、歉意。


二、 分享、輪流與等待:是團體生活及未來幼兒園適應的重要能力。

(1) 分享:可以藉由假扮遊戲示範分享的概念,運用家中的玩偶,扮演是來家裡玩樂的朋友, 讓孩子將玩具點心逐一均分給朋友,當然也包含自己。家長在旁可以適時給予讚美,稱讚他願意將自己喜歡的食物分享給朋友,朋友也跟他一樣開心。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吃點心時,如:一包小餅乾,家長可以大方地問孩子「可以請我吃一片嗎?」,如果孩子還無法分享食物或玩具,可以先從彼此交換開始。

(2) 輪流:這是孩子學習觀察情境、逐漸脫離完全「自我中心」的開端。遊戲式地可以從親子桌遊中獲得很多的練習,像是簡單的撲克牌遊戲(e.g.輪流抽鬼牌)、疊疊樂,或是具故事性的桌遊如:「諾亞方舟」、「怪獸追追追」等。此外更可以自然地將其落實在許多生活情境,即使家中沒有其他手足,家人也可以是一同輪流的一員,如:晚餐時間爸爸和孩子排隊等待媽媽幫忙盛飯。

(3) 等待:訓練輪流的過程,也同時能提升等待的能力。而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適時地給予等待時間,不立即滿足,也是訓練等待的好方法。對於還沒有時間概念的孩子,可以給予一些具體的等候時限線索,如:孩子吃完飯急著要拿櫃子高處的玩具,但此時媽媽正在收拾餐桌,媽媽可以告知孩子,當自己收拾完餐桌,再幫他拿,他現在可以先玩其他玩具。若孩子一直催促,可以再次提醒剛剛的約定,並請孩子自己觀察媽媽是否已經收拾好餐桌,透過關注他人的方式,達到自我控制而延長等待的時間。透過繪本故事的共讀,像是「熊貓先生,我願意等」,就是很好地引導孩子感受等待的目的與驚喜。


三、 同理心:孩子大約三歲之後開始發展同理心。

初期家長應先示範同理,像是當孩子因為玩具壞掉而鬧哭鬧時,千萬不要落井下石地補上一槍「叫你玩玩具要小力,你看!現在玩具壞了吧!」,這樣孩子只會情緒更爆炸。父母應先用語言幫孩子標示出情緒:「玩具壞掉不能玩了,所以你很傷心、哭哭」,接著再和孩子一同想辦法來解決。逐漸地,這樣的過程孩子也能學會觀察他人的情緒,進而同理他人。



當孩子逐漸發展出家庭外的同儕關係,無法避免面臨社交互動問題,這是每個人成長都會經歷的。但發展遲緩的孩子,由於能力上的落後,更容易面臨人際問題。或是「卡關」,不斷地重複同樣的問題,卻一直未能快速學習或主動發展出問題解決策略。此時師長就應從旁協助,引導孩子鬆開人際互動的「結」。當孩童遇見下列問題,師長可以嘗試這樣做:


一、 常獨自一人:在戶外的遊戲區或幼兒園中,多數孩子不管熟不熟悉,最後多能玩在一起,有些是真的彼此間有意義的互動,有些是平行遊戲。但有些孩子,是不管怎麼玩,總是最後都在團體的外圍獨自玩。此時師長應多方觀察,在團體互動中,是哪些原因造成孩子獨自一人,是溝通能力遲緩?是孩子有讓同儕不喜歡的言行?再從中著手研擬介入的策略。


二、 爭吵及衝突:孩子間發生衝突難免,重點在於如何解決。每個孩子氣質不同,解決的策略也不同。生活中家長可以先觀察自己的孩子是傾向如何解決衝突,是先大哭? 說不過就動手?再嘗試依孩子的氣質引導適合孩子而且孩子的能力也做得到的解決方式。而「溝通」是解決衝突很重要的方式,當孩子語言或認知能力不足以應對時,衝突很難解決,孩子容易做出肢體攻擊或情緒失控。

因此,當我們在協助這樣的孩子時,建議教導幾套簡單、萬用的處理技巧。使用率最高的技巧就是「當你覺得很生氣或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時,趕快請大人幫忙」。如:「當有人搶你玩具時,你可以告訴他“請你還給我”,若他還是不還你,就趕快請大人幫忙」。如此一來,可以在衝突擴大前,由大人介入處理。


三、 被霸凌:學齡前最常見的霸凌方式是「取笑」、「戲弄」。當孩子因此感受到不愉快且辨識出這樣的行為是別人在笑他或是故意時,教導孩子用「說」的告訴對方「你這樣是在笑我,我不喜歡」,且教導孩子如果對方依然還是繼續,請孩子再告訴他一遍,然後離開這位同學面前,這樣對方就可以知道你真的不喜歡。

繪本「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是蝸牛開始的!」等書,都是親子討論很好的素材,能讓孩子在面臨霸凌議題時,有更多正面、積極的能量。

家長在引導孩子社交互動技巧時,最重要的原則是「把握當下」、「鼓勵讚許」,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即時教導,避免過了許久才要孩子回溯當時的情況,因為孩子多已經遺忘當時是怎麼一回事,並且當孩子做出好行為時,不吝嗇地給予大大的讚許。

(本文為107年為台中市早療季報邀稿文章)

15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